与年度热词“内卷”相伴相生,“佛系““躺平”等词语也常常在各大媒体上霸屏。
近日,有关部门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共青团中央书记处贺军科表示:调研发现,青年中真正“躺平”的是极少数,不懈奋斗的是大多数,“躺平”“佛系“更多还是缓释压力的调侃和情绪的表达。
也有网友表示,“现在青年口中的躺平,其实只是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完成手头的活;资本对年轻人的剥削被异化为社会口中的奋斗,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得到了上千点赞。
青年人面对工作,“躺平”还是“奋斗”?这是值得好好讨论的。
暂且不论个人选择对于组织的意义,单从个体角度出发,大多数劳动者的第一角色通常是职务角色,每天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比和家人还长,因此,在职务角色上的体验是困顿的还是舒畅的,直接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
“躺平”还是“奋斗”?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奋斗”不是资本家的PUA,而是人类的“出厂设置”。
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比较:
打游戏的时你在做什么?打怪、升级、团战、获取物资、升级勋章或称号。
工作时的你在做什么?打怪(解决各种问题)、升级(完成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获取经验或晋升)、团战(与同事协作完成特定目标)、获取物质(工资奖金)和荣誉/title。
本质上竟如此相似。
“打怪升级”本是我们的出厂设置,那为什么换成了成人版的、沉浸式的VR效果,曾经的不知疲倦,就变成了“佛系”“躺平”,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影响了老人休息。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1美分,孩子们非常不满,“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时光倒退20年,你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和同伴“警察抓小偷”,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体力,跑上一天也不觉得有多累,睡一觉就满血复活;或者玩“大富翁”,运筹帷幄排兵布阵,为得到的每一分虚拟货币而雀跃,你妈喊你回家吃饭都喊不动。
其实,做快乐的奋斗者,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但要警惕偷走你内驱力的“老人的10美分”——在成年人的世界,它会以各种形式出现,有时是花样繁多的绩效考核,有时是别人的评判,有时是更为理所当然却又更隐蔽的生存压力。
生存压力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以生存压力作为工作的驱动力,是一种自主选择。
观察身边那些取得过非凡成就的人,你也许会发现他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人的成就昙花一现,登高跌重;而另一种人则是时间的朋友,健康、事业、家庭全面开花,年纪越长,成就越大,生命品质越高。
深究这两种人的底层行为动力,可以发现一种规律:前者由恐惧驱动,害怕失去既得利益,他们的“奋斗”带有很深的自我强迫;而后者的行为由热爱驱动,他们的努力不是出于自律和坚持,而是热爱驱动下的“根本停不下来”。
就像去除了杂草,养分供应越集中,庄稼长得就越好;纯粹地从事物本身出发,心无杂念,逻辑干净地做事的人,反而更容易出成果,而财富自然会追随创造更多价值的人。
小结
有一次记者问米开朗基罗:“您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的巨作的?'
他答道:“很简单,我去采石场,看见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我在它身上看到了大卫。我所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大卫就诞生了。”
如果“躺平”是冲锋陷阵后的休养生息,是身心的一种暂时性的客观需要,它很好,很必要;
而如果是用来应对失控感、逃避无力感的长期性的“假装不在意”,则是需要警惕的——因为出于逃避的“伪躺平”违背了我们的天性,并不能让我们的内在真正放松,就像一脚踩刹车一脚踩油门,不仅会产生巨大的内耗,还会错失发展自己内在力量的机会。
那么如何逃离“伪躺平”呢?关键在于接纳无常之中,我们不想要的、不够成功的、暂时无力的那个部分。依据现实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会发现世界比我们想象得更包容,自己也比想象得更结实。
愿我们不断凿去多余的石头,恢复“出厂设置”,让工作和创造像玩一样惬意,更轻松地取得成就,创造丰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