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学历歧视”由来已久,这不,最近又有HR在风口浪尖上了。
前几天,某直聘上有多位求职者反映成都启出科技公司一位张姓人事主管贬损求职者,引发网友热议。
网传聊天记录截图显示,求职者表示希望进一步了解该公司时,对方说大专2000。
根据网传的聊天记录截图,该公司正在招聘的职位需要本科生,在求职者表露自己学历为大专后,该人事主管直接回复“大专不要”。对此,求职者反问“刚刚不都是2000嘛”,该主管回应称“现在200了,大专就像股市一样,一直会跌”。
不仅如此,该主管还发表了更多侮辱求职者的言论,比如:
“200,来看门”
“2000找一个傻子,你觉得值不值”
“大专生就是傻,看不来招聘信息”
“你哪个眼睛觉得这值得起2000,顶多值250”
“你们眼睛瞎的啊,大专来投毛啊,大专果然是猪”
这么说来国家是不是可以直接取消小学/中学/专科的基础教育了?因为读不读书都只值200元去看门。(没个三年脑血栓说不出这种话)
不清楚这位主管是否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我寻思能说出“大专只值200”这种话也不像一个专业的HR能说得出来的。
小学生还懂得礼让礼貌尊重他人,由此可见这人事主管连小学生的素质与内涵都达不到......
更让人觉得可笑的是,有神通广大的网友扒出了该HR的学历,结果如此居高临下的瞧不起他人,然而她自己本身也是专科毕业。就连这公司,也只是个皮包公司。(你值200,我给你捐50,你的人生价值也就值250了。)
狠人都不足以形容这位张女士了,应该是狼灭,比狠人还多三点,连自己都骂进去了,真是妙蛙种子吃了妙脆角,进了米奇妙妙屋,妙到家了!!!
作为公司HR,其职责是招聘人才、处理好公司人事关系,做好职业培训,因此,HR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就是情商、语言的艺术、识人之眼。
从回复可以看出,这位HR既不尊重人,语言表达十分不得体,情商和态度都很差。
而如今脑力劳动的占比越来越高,而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很难监督、必须让员工发自内心地认同工作——这是HR的常识。
所以类似侮辱人的说法是十足地给公司招黑,甚至违反劳动法,因为200明显低于各地最低工资了。
说实话,学历不等于工资,但是高学历可以助攻拿到高薪资的工作。
应聘者不符合公司的招聘要求,直接讲明就可以,这个HR完全可以礼貌回复:“不好意思,这个岗位我们目前只面向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如果您对我们公司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先发一份您的简历过来,之后要是有合适的岗位我会联系您。”
礼貌拒绝的同时还说明了客观原因,让对方知道是怎么回事,同时也给对方开放了未来合作的可能性,会适当赢得对方的好感,别人听起来也舒服。或者说,按这招聘要求来即可,完全没必要说这种话。
这种羞辱人、藐视人的说法,并不能证明自己和公司有多么高大上,相反,这是在证明说话者本身素质极其低下,而且还有可能证明着该公司由一群眼高手低的人在管理,没什么发展前途。
无论公司大小,HR在招人时候的一言一行代表了公司的形象,光凭一纸学历就可以随便侮辱人、瞧不起别人是认知低下的表现。
如果是个人都这么搞,这个公司再好,即使本科生看到了也不愿意去投简历。
如果HR只把眼睛盯在文凭上,那么,永远招不来扎实肯干的人才。
02
HR的风评不好,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有的时候就是“多亏”了这些猪队友。
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有个吴某姓的HR说“考不上本科的就是智商有问题”。(想顺着网线冲过去把他的头按在马桶里咕噜咕噜)
求职者想投递杭州城市大数据公司的产品运营岗位时,由于自己的学历是三本,公司HR称只招收二本以上统招的毕业生,就非得在最后加一句侮辱性的话,当时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像这种言论,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这种企业文化和人员素质,能指望这种企业有多好,他们的产品和服务谁又敢用呢。
毋庸置疑,升学考试中的胜利者,他们成功的因素除了正常水平的智商还有毅力、体能、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等,可智商并不是唯一因素更不是决定因素。
想起一篇关于智力论的报道,智力是多方面的,包含想象力、共情等。从应试教育的分数外来看,也许这位面试官也得去测测智商才对。
说实话,求职中隐性学历歧视一直都存在,但这种明目张胆的歧视近几年似乎越来越多了。
特别是职场上的学历鄙视链,是非常简单粗暴的。
有部分HR在招人时,最常遵循的原理就是:清北复交浙科南 > 985 > 211 > 普通一本 > 二本 >专科>高职……
早前安徽卫视有一档叫做《学霸是怎样炼成的》的节目,前小米的人事经理直言表示会对非985大学生区别对待,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并表示这非特例。
这位前人事经理说,他们参加招聘会时,会把985和非985的大学生简历分开放,然后离开时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非985大学生的简历就丢在桌子上等着被清理。
虽然这位前小米的人事高管所说的观点不代表所有HR,但不可否认的是,招聘确实卡学历。
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买方市场,需要就业的人口多,而岗位少导致的。对于人格上,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但是必须承认就业竞争的存在。
作为HR也很清楚,之所以这么在意学历,是因为学历代表这一个人的悟性、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简单的比方,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堂,但是总有成绩优秀的,成绩差的,为什么呢,除去一些客观的因素,人的悟性、学历能力、理解能力的不同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你的结果。
工作中亦是如此,当然总有个例,所以招人都会面试,通过面谈再来进一步发掘你的才华,这是中低段位的HR。
高段位的HR,是不管你处于何种能力状态,都能把你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你的闪光点,创造最大的价值,每个人都是人才。
现在很多职业化的技术学历要求其实并不高,而在于后期的积累和经验。
固然学历是一方面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有些大型公司有半年的实习期,不管学历大小,通过初试面试皆可参加实习,在半年的实习其中判断此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对他的技术判断。
这类公司的企业文化秉承的是,证书虽是过硬的学问,可务实才是工作的根基。
其实不管是技术也好还是其他职业,单纯的以学历来划线控有失偏颇,但也不得不说,中国的就业市场太过庞大,以前划线是因为没办法,但是在现在更加精益求精的就业市场,更多的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才能够留住人才,自己种的果实永远比抢过来的果实更香。
一边是招人难,一边是就业难。
但对于人才的考量,可以看学历,但不该唯学历。
学历印证了求职者在过去求学阶段的勤勉和努力,应该成为求职中的优势,但不能把学历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
现在时势造英雄,靠的是能力,也靠眼光,不仅要入对行,还要跟对人。
企业也不该困于狭隘的价值观中,文凭不高的人,在职场上也有闪闪发光的资格。
03
学历焦虑这个话题经久不衰,不仅找工作要看学历,甚至连谈恋爱也要看学历了,鄙视链让我们进入了一个“失败者社会”,这一点让很多人产生挫败感,觉得学历不好人生就沉沦了。
有的人看完前面那个“学历鄙视链”如鲠在喉,985和非985的简历都被这样区别对待,那让双非,甚至三非,四非学校的年轻人是不是心里充满了绝望?既然学历这么重要,就业压力又逐年递增,那就业还有我们什么事啊?
这个现象背后,还有一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咱们现在的学历通胀太严重了。
现在的学历教育更趋近于职业教育,已经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了,很多学生除了自己的本职专业外知之甚少,嫌少思考人文哲学等通识学科领域。
而有的公司只招研究生,但是招进去实际干的活呢?连高中生大专生都能干,这就是用不到高学历的岗位非要一个高学历的人,妥妥的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然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不考上研究生连这个活儿都找不到,所以大家都拼了命的学习,学了一堆也许没啥用的缥缈知识和工作上根本用不到的东西,造成学历浪费、资源浪费、就业市场的紧张和学术圈的混乱,这也导致了,某种学习和招聘模式渐渐变得畸形。
学生受教育时间太长但是质量没有提高,有多少学生只是为了一个文凭,接受了研究生教育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呢?
说白了,商业化教育带来的学历重视会不会是本末倒置呢?
掀开歧视的背后,其实是不忍直视的贫富差距,以及人性的虚荣,毫无缘由(其实是天生幸运不知)的优越感,盖茨比的爹说什么来着?“不是人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条件。”
我们常说就业均等化,就业岗位的充足程度以及大家的就业观念。
关于前者,如果足够充足,大家都能看见自己想要去的岗位,知道自己有流动的希望,奋斗的干劲也足。另一方面,某些企业也不会借着“物以稀为贵”,涨招聘要求,明明大专可以做的,让研究生做。
教育的过程是缓缓展开的,如同一棵树一般。教育不是一场战争,不是激烈的角逐,而是生长,自然的生长。当教育被狭隘化,变成知识碎片的游戏,教育的本质就被忽略了。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要怎样突破学历的局限,以及怎样打破对学历的偏见,过自己可以掌控的人生呢?
记住。
没学历=没前途(x)
不学习=没前途(√)
真正重要的是学习与人生,学历只是你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一些东西罢了。
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获得更好的生活,但更为重要的是对生活满怀的热情,对明天拥有无尽的热忱,不要否定自己的发展性。
只要你肯不断提升,那么总会越来越好的。任何行业其实都有提升,转换的可能,很多事情你迈出了第一步,其实就已经成功了90%
明白自己的人生追求,努力充实自己,保持向上和积极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在这个繁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才会积极地寻找和良好地利用社会上的各种学习资源,而不是简单地归结于学历或者是阶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