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打工人苦周报久矣
下班后大壮还坐在工位上,晚上6点有人来问她怎么还不走,她说她在写日报。8点钟又来问她怎么还不下班,她说她在写周报。
同事问说:“周报不是明天才写嘛?”
大壮回答说:“明天安排满了,还要写月报,我怕来不及。”
同事说:“你是来上班的还是来写报告的啊....太惨了吧。”
没错,大壮这种打工人就是如今职场上形式主义的受害者,天天都在写无意义的报告。
但这样的,太多太多了......
日报、周报、月报、季度述职报,作为一名普通的底层员工,却天天被领导要求写各种报告,这样做真的有意义吗?
中秋节的前一天晚上,本来想约朋友中秋节当天出来玩一下,一起过节的,但我晚上7点多给朋友发的消息,她11点多才回复我……
问了一下才知道,朋友假期还在公司加班,交完班还得写日报,到8点多才下班,从公司回到家里又需要一个多小时…而到了家想自己煮点东西吃,先洗个澡就11点了。
看着朋友这么累,我就没有提中秋节出去玩的事。
本来想说等假期第二天再找朋友好好聊聊天的,但朋友却说“我要准备写周报了,周二上班得交”,另外还得准备部门培训的PPT……
原来,她昨天已经待在家里整理了一天了,还没有弄完,如果假期那两天再不加把劲弄完,周二又回去上班就不知道几点才能下班了……
据我了解,他们这个领导要求部门的同事之间每个星期组织一场培训,培训的PPT是由每个同事轮流来做,下星期轮到她做ppt,所以她得提前准备……
听她说完,我问她说:“你们领导会认真看你们各种报的内容吗?”
朋友说道:“不会,他每次会上还总把我们几个同事之间的周报内容搞混。而且,我们被他要求的培训,让员工组织自己轮流来培训,领导自己却不过问、不指导。我们部门员工间的水平参差不齐,这种培训实际上根本没啥作用。”
深深叹息,颇感无奈,流水账式的周报真的非常消磨年轻人的工作热情。
如果调研这届年轻人在日常职场中最头疼什么?
周报和加班,肯定是名列前茅的。
周报让大家叫苦不迭,形式主义要背主要的锅。
特别在一些互联网大厂,周报中夸大成绩的风气盛行,人均内卷之下,周报早早就变了味。
如今,大厂大小周开始取消了,周报还是取消难。
对年轻职场人士而言,很多周报成了不胜其烦的负担,但又是职场的固化流程、通用仪式,躲不起也惹不起,只能疲于应对。
02、周报有没有存在的意义
现在流水账的周总结已经成了一种评定标准,匪夷所思。
周报其实对于那些刚入职场的应届生来说,写一写于己于公司还可以说是利大于弊的;而对于职场老鸟,要么具备极强的滑水能力,要么极强的自我驱动力,周报日报反而弊大于利。
员工反感,是因为自己写出来的周报,没有什么用!
领导不看,也是因为员工提交上来的周报,没有什么用!
既然没用,那问题来了,为什么还要写呢?
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企业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层不作为,管理层战略不清晰,任务不明确,执行不到位,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干什么?怎么干?就让下面开始干。
下面干了什么上面不清楚,所以才不断汇报,不断审批,不断修正混乱。
最主要的还是,太占用时间,因为你要花时间冥思苦想的“编排造句”,正经工作还干不干了。
原本每周自己做做总结是好事,但我认为目前绝大多数的周报都是没啥意义的,更是浪费时间。
为什么这么说呢,领导一般让员工做周报都是给个模板套的,但讲真,年轻人其实真不喜欢这样,我自己想怎么总结就怎么总结,为啥非得套模板呢?
另外就是很多周报里都要你反思分析,这一周有啥好分析的,写不出来还不行就等于敷衍,这不折腾人吗?
我自己会定期做总结,检查一下自己这周做了什么事情,但不一定是需要我写出来的,脑子里梳理总结也是常事。不仅仅是工作上,甚至生活上我也会这么做,当年为了省钱我坚持一年记录每一笔收入和开支,然后分析自己什么地方可以省钱。
说白了,即便公司没有周报日报制度,有的员工也早已经养成每周梳理工作成果的习惯,为季度甚至年度总结汇报累计素材。
心里有杆秤,到哪都会自我评估,而那些虚有其表的东西反而只是为了展现情商“奉承”的伪装。
而且,周报更多的应该是大纲式的,管理者看的是关键节点和数据,而不是满嘴黑话套上去。大部分的周报能到200字就足够了,在细节就是文档了,则不应该体现在周报上。
随着时代和时间变化,任何一种工作方法和工作工具更要科学化,精细化,变是通往不变的成功。
所以,破除周报的形式主义,第一步就是别再拿周报的好坏来衡量员工是否优秀,让周报归周报、工作归工作。
其实不难看得出来,周报并非一无是处,年轻职场人反对的不是周报本身,而是掉入形式主义陷阱的周报与日益僵化的周报制度。
如果有更好的信息沟通渠道或者汇报方式,其实这些都是没必要的。
有些公司权衡利弊后去取消周报、日报也挺好的,不过还有一点:作为员工,也要学会向上管理,就是有必要和领导保持信息的沟通和透明,对于自己的成长和晋升是有帮助的。
最主要这样可以知道,领导到底要干啥,不然总是闷着头做,不至于做着做着就偏了。
只不过,并非只能通过日报周报这一单一手段。
03、好的周报应该是怎么样的
前段时间,综艺节目《怎么办脱口秀专场》中一个话题火了,话题的开始是这样的:“领导想一出是一出,今天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明天写周报,管理水平不行,但管理手段挺多,该怎么委婉地和领导说呢?”
得到APP联合创始人兼CEO脱不花说了一段这样的话:领导逼着员工写周报,纯粹就是增加工作量。如果领导啥都不知道,只会看周报,那员工当然觉得领导不重要。
说白了,有你没你都一样。
另外她还强调了一点,在他们公司是逼着领导给下属写周报,所以她建议其他公司也效仿,毕竟在她看来,真的写得出周报给下属的领导才是正经领导。
言论一出,就引发了网友们的强烈共鸣。
很难想象,这样的言论一出应该会让大公司的管理人员很头痛吧,让管理层的划水难度变高了许多,同时也会暴露了某些传声筒式领导啥事都没干都是拿下属成绩安在自己身上的事。
众所周知,下级向上级写周报是常见的事,但是要求上级向下级写周报确实少见。
其实,这也不是脱不花第一次在公开场合阐述这个观点了。
21年的时候,脱不花做客某直播间时,就曾提到了这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周报,可以是上级写给下级的。
脱不花为什么会认为这个形式有用呢?
首先,她认为多数人都有一个冲动,就是要向自己的领导证明,我干了很多活,因此整个部门的员工都会习惯去写流水账,目的就是希望上级能知道自己很辛苦。
这时候还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如果某个领导并不是那个认真对待周报的人,就没有人会认真。再者,领导有那么多下属,他可能也看不过来。这种情况下,周报就变成一种没用但是存在的鸡肋,实际上没有人愿意做,但好像大家又不得不做。
脱不花表示,如果是领导向自己的下级写周报,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果我是向下级汇报,我的下级只有我这一个上级,他们所有人都会非常认真看我的周报。我不仅能看到我领导的周报,我也能看到隔壁部门领导的周报。对于领导者来说,他对待周报的态度就要认真起来了。
同时,因为我要对我的下级汇报,我去证明我多干活就没有意义,因为下属什么都明白。那我就必须要证明我有一些独特的价值,我想了一些你们没有想的事情,而且我就要把我的这些思考,呈现给你。
那这个领导写周报的时候,可能就要想想,我这一周到底干了什么有用的,我干的这些活有没有支持我的下属更好地开展工作。而对下属来说,看这种周报就很爽,有一种老板给我汇报,我要给他批示的感受。
来源 得到
脱不花还给周报设计了专门的格式,写了四个内容。她认为,这样一套方法,是能让管理者倒逼自己结构化思考的。
脱不花设计的周报的内容确实很有启发性:
1.上周工作
2.下周计划
3.心得体会
4.情报视野。
我个人认为独特的是情报视野这一点。
让管理者能更有意识的将工作中看到的、听到的作为养料,二次加工赋能工作、分享给下属。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领导力的核心——率先垂范。
04、写在最后
实际上,很多大公司,由于业务稳定加上成立年代久远,上级们习惯了过去的管理形式和业务模式,对于新的业务和项目,其实更多的都是靠下级在实际执行,这样就造成上级们既不了解下级再做什么,也不了解新的业务和项目,逐渐在商业世界脱轨。
这时候,上级给下级写周报的作用就在于能够让上级了解到项目的最新进展情况。
一个好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领导和员工之间的管理关系,而应该是教练和队员之间的学徒关系。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管理容易引起反抗,也不容易让员工心服口服的做事。
而得到这种领导给下属写周报的方式,让人感觉就是一种像教练一样指导、激励团队的一种方式,领导给员工写周报就是以身作则式的指导。
通过上级给下级写周报的好处:
第一,能阐述明白整个部门作为一个单位,核心目标和方向是什么,不至于下属没头没尾的做,知道做这个事情的原因和背景,下属可以更容易明确任务的方向,后期也不会因为无限返工浪费时间。
第二,可以帮助领导梳理清楚,部门阶段目标是什么,每个人擅长的工作是什么,每个人的分配是什么。大家如何合作的。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去努力,降低沟通成本。
第三,员工一看领导的周报,发现领导原来都是这么做的,应该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的决策方式。通过领导的周报,员工也看到了目前公司的情况,对于领导的决定和指示,员工也更愿意配合,自然团队协作起来也更加高效。
领导先写好周报给下属阅览,会比下属写给上级这种有盼头得多。
反之,不以身作则,或者玩双重标准,就是无用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