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小荣——同心动力高级咨询顾问
来源:同心动力企业文化与管理
2月16日,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CEO包凡的失联引起了互联网和金融圈的广泛关注,甚至是强烈震动。2月26日,华兴资本联交所公告称,董事会已获悉,包先生目前正配合中国有关机关的调查。
结果究竟如何,一切留给时间吧。但作为陪伴中国互联网崛起的男人,包凡的确“不凡”!
1、包凡是谁
包凡,1970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挪威经济管理学院,现任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有“资本红娘”、“并购之王”的美称。
1993年—2000年,包凡先后服务于国际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和瑞士信贷,拥有七年华尔街投资银行经验,帮助数家领先的跨国企业进行资金募集、银行借贷、兼并收购等工作。
2000年,包凡加盟中国领先的通信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担任首席战略官,主要负责投资并购等工作。
2005年,包凡离开亚信,创建华兴资本集团,并引领华兴资本成为中国领先的服务新经济的金融机构。
2014年,包凡创立的华兴资本担当联席主承销商兼财务顾问,助力京东商城上市,成为中国公司在美最大IPO,使包凡和华兴资本一战成名。
2015年,包凡入选《彭博市场》杂志“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位列第22名。
2017年,包凡荣获中国顶级投资人。
2018年,包凡带领华兴资本控股赴香港上市。
2019年,包凡荣获“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新锐奖”。
2020年,包凡入选《财富》202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
在华兴资本集团发展过程中,包凡创下了多个“第一”:
搭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天使投资平台;
创立中国第一家专攻新经济的投资银行;
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民营投资银行创始人;
成为第一个取得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大陆、新加坡证券业务牌照的民营投资机构创始人。
包凡带领华兴资本发展了将近20年,在投行领域具有现在的“江湖地位”,除了时代带来的机遇,跟他的个人特质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密切相关。
在华兴资本集团的官网上,我们看到该企业有四大核心价值观:
•善良正直(Goodness)
2、雄心壮志
打开华兴资本集团的官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华兴资本 专注赋能中国创新经济的领先金融机构”,下面是华兴资本的英文“CHINA RENAISSANCE”。
据说,2005年创业时,一直很喜欢Renaissance(复兴)这个概念的包凡,是先为公司取了英文名China Renaissance,然后再译成中文“华兴”的。包凡很喜欢向别人解释他对华兴命名的由来:China Renaissance,在中国市场复兴传统投行。他立下了这个志向,所以给公司取了个“不平凡”的名字——华兴。
当年他进入摩根士丹利时,“大摩”相当程度上还是很传统的华尔街投行,商业模式是以服务客户为主的。到他后来离职时,“大摩”已经转型为以交易为主的现代投行。而他并不喜欢这一转变。
“实际上,现代投行虽然也为别人服务,但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赚钱。他为客户服务的时候拿点信息,他自己投资,自己做交易。我觉得这个模式是错的,短期也许能挣点快钱,长期来看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我想重新做一个经典的投行,某种程度上复兴一下传统。”
在他看来,传统投行和现代投行的最大差异在于,它的价值是建立在服务上还是交易上。要做服务,甚至要参与新经济公司的创立,充当它们的长期伙伴,这是华兴资本的一条经营哲学。
包凡也从未掩饰自己的雄心,那就是“做一家中国的世界级投行”。“我创业的时候说,我要做中国人自己的投行。很多人说我疯了,民企不可能做投行。当时,我一没钱,二没关系。”包凡后来在面向创业者的演讲中如此回忆。要知道他想做的事情有多难,看看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就知道了:摩根士丹利、高盛、中金、中信证券……
“目前来说我看得比较清楚。我觉得中国应该有机会出现世界级的投行。我知道这个东西值得我去争取。争取得到争取不到,看我自己的本事,看我们这个团队的本事,好多事有时要看命的。但如果没有争取,我会觉得很遗憾。”2015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在华兴资本集团核心价值观之一“追求卓越(Excellence)”里,也有这样的表述:“我们必须放眼世界,力争成为第一家诞生于中国的世界级金融企业。”
3、使命初心
包凡在亚信科技工作的4年,正是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起步阶段,但看到中国互联网无限前景的包凡并没有创立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选择在2005年成立华兴资本集团,为互联网企业做起了财务顾问(Financial Advisor)。
他之所以没有选择互联网创业,一是因为做金融是他的老本行,更加擅长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二是,在那个时间点,虽然整个互联网产业蓬勃起步,但明显能感觉到想要推动这一产业大发展,资本至关重要,这正是包凡创建华兴资本集团的初衷,希望通过资本来助力产业的发展。
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之旅,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华晨汽车在美国纽交所挂牌。在2004年之前,中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境外上市业务,基本都被中金包揽,而中国民营企业的境外IPO发行,全部被国际大投行垄断。
国际资本基本上全面掌握了境外IPO业务中的话语权,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过程中显得非常卑微,有时候甚至连股票的发行定价都不能过多干预。2010年当当网上市之时,李国庆就曾因发行价过低与公司境外IPO的主承销商摩根士丹利在网上对骂了足足一个多月。
包凡希望改变这种状况,成为中国创业者们在华尔街的代言人。2012年华兴资本从陈旧的"投行+投资"模式转型为全业务投行,布局证券业务。不久,华兴分别拿到了港股和美股的券商资格,华兴海外IPO业务很快发展起来。
2015年,华兴完成了7项海外IPO业务,超越了瑞银、美林等国际资本,成为了中国赴美IPO承销商中第二大的投资银行。
包凡认为,华兴资本的使命,就是通过连接新经济头部企业与多元化的全球资本,快速成长为新一代投行中的佼佼者。
在包凡看来,华兴资本过去十多年就干了一件事——去发现下一个时代的企业家,通过服务成为合作伙伴,与他们同行,创造价值,分享价值。
华兴资本集团将其使命与愿景表述为:“作为数千名创新经济企业家值得信赖的资本市场伙伴,我们始终致力于探寻最卓越的企业,与之携手共进,共创价值,在蓬勃发展的创新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包凡说:
“我有我的梦想。当年我从华尔街回来,中国制造业其实相当发达了,但资本市场的差距相当大。我打内心觉得,一个国家要强,它的资本也要强,那是国力的体现,希望通过金融对国家建设做出贡献,包括公司起名‘华兴’,也有情怀在里面。“
4、江湖义气
与高瓴、红杉、IDG等投资机构相比,华兴资本的管理规模和影响力都算不上最顶级;但圈内人提起包凡,大都会尊称一声“包老大”。
在公司,所有人都称他为“包老大”,而老大要有老大的担当。包凡认为,创业就是一帮兄弟混社会,“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用他的话说:
“要做老大,就是每年分钱分得要比别人少,虽然听起来很奇怪,但这就是华兴的文化。不然好事儿都被你占了,烂事儿让别人擦屁股,兄弟们凭什么跟你混?”
包凡个子不高,常常带着一副眼镜,留着一个悍匪式光头。这种掩藏于温文尔雅背后的江湖气质,浸润了包凡和他的战友们,并塑造了华兴资本的投资哲学。
包凡把爱交朋友、讲义气带到了职场上,在非工作时间喝喝酒,把友谊先建立起来。他认为,“讲义气”是一种价值观,背后是长期主义。
包凡做一桩交易,首先是看这个人值不值得交朋友,他并不希望只做一锤子买卖。“我们跟这个人之间,不说一辈子,至少10年、20年能一起做买卖。”“有时再多的钱放在眼前,这个人交不成朋友,宁愿不做。”
王长田说:“包凡培养的员工能够体现这个公司的文化,看重长远,而不是非要做成一笔生意。”包凡会告诉华兴员工,“你的眼睛不能盯在明年多做几个项目上,你应该思考这个行业会发生什么变革,哪些人哪些公司能够冒出来,成为最终的胜利者。你们要去找这样的人,也许他们生于毫末,还很小,但确实有潜力。”选择合作项目时,包凡也非常看重是否与创始人意气相投、价值观一致。
“我们在选择客户的时候,一定是看大家是不是价值观接近。我们有我们的底线,撒谎、故意做局、暗地里操控这种事绝不能干。在华兴,我们没有必须做的买卖,我们也没有必须取悦的人。不管对方多牛,我永远可以说NO。”
如果一个企业选择了华兴,华兴就会启动所有的资源去支持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会不离不弃。用包凡的话来说,咱们交上朋友了,那就要两肋插刀、肝胆相照。
比如,包凡一直对另一位“江湖莽汉”周鸿祎推崇有加。2006年,华兴帮助奇虎360做B轮融资,当时没人看好刚刚出任CEO的周鸿祎。但包凡认为,周鸿祎的功底摆在那儿,“只要他想干,一定能干出名堂来,只是时间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包凡并没有看走眼。
此外,包凡也很欣赏刘强东,觉得“刘强东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也是个很江湖的人,我们都很讲义气”。2010年之后,京东历次融资都由华兴资本操盘,后者一路陪跑至京东赴美上市,成就了一段企业与资本互相成就的佳话。
讲义气、重朋友的鲜明个性,再加上强大的圈内人脉,让包凡四十多岁时就隐然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带头大哥”。尤其是在辅佐京东上市后,华兴资本几乎参与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所有重大并购案,包括美团与大众点评、58同城与赶集网的并购,甚至促成了滴滴与快的两大死敌的结盟。关于华兴在互联网金融服务领域的地位,曾有人形象地说,华兴资本已经承包了手机里90%的APP。
先后创办赶集网和瓜子二手车的杨浩涌曾对媒体表示,“在投行这个圈子里,包凡很有江湖地位。他跟圈内很多人关系都很好,大家也都卖他面子,我觉得这是华兴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2018年9月,华兴资本赴港上市。IPO当天,为包凡现场站台的,有红杉资本的沈南鹏、雪湖资本的马自铭等人。
5、信任无价
“投行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生意。一个好的投资银行家,核心是跟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包凡说,“我是个把信任看得很重的人。别人信任我,我也要对得起这份信任,GP/LP之间更是基于长期信任的关系,这是我做人最基本的原则。”
作为一名创业者,包凡从不讳言华兴与客户合作的基础在于信任:
“我们的愿景是找到真正顶尖的创业家,在初期就与他们并肩作战,支持、帮助他们,并伴随他们一路成长壮大。我们虽然在做项目,做交易,但我们积累的是信任,正是信任成就了华兴的今天。”
圈内评价,包凡和华兴几乎可以搞定新经济领域的任何交易。无条件的信任,对于包凡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信任是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但可以在一夜之间就毁掉。包凡很认可,“信任这个东西,要当成你家的银行存款一样,攒了好多,一旦不好好珍惜,就会没了。”
据《彭博商业周刊》报道,包凡在2005年的时候结识了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2007年,华友世纪与光线传媒高调宣布联姻,华兴资本同为双方的财务顾问,在这场几度濒临崩溃的谈判中,包凡一次次力挽狂澜,把双方多次拉回了谈判桌,同时还设计出了被王长田誉为“天才的想法”的全新对赌标准。
尽管最终这场联姻以失败告终,但王长田却能感觉到,包凡并非以促成生意为导向,他会考虑王长田的利益,也会考虑投资方的利益。买卖没谈成,人却成了朋友。包凡在王长田心中种下了信任的种子。
后来光线传媒上市,王长田拉着包凡入股,让他一口气大赚了30多倍的投资收益,而现在光线传媒还是华兴资本旗下华兴证券的二股东。王长田曾说:
“如果一笔一笔地做生意,我付他的顾问费会远远小于股票的利益,但我愿意给他,因为我希望跟他建立长远的关系。他是一个你愿意给他钱的人,你觉得他挣钱是应该的。”
6、利他之心
任何的利己主义都是短暂的,因为这个世界是要所有人一起往前,才有可能会进步。人与人是一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你拉别人一把,别人往前的时候,自然也不会对你放手。
包凡说:“不要短期贪婪,只赚该赚的钱。做买卖要在桌上给别人留点钱,不要全部拿走。老规矩不会因为时间改变,但技术上不能固步自封。”
2006年当当网融资的时候,当当网CEO李国庆要找包凡帮忙看看再做取舍。当当网董事长俞渝觉得没有必要,已经谈得八九不离十了。但李国庆说,用第三只眼睛看看更理性。于是俞渝和包凡合作,发现包凡不怕得罪她,如果两人意见相左,他会脾气很大地告诉俞渝,“你不对,我对”。有的财务顾问会顺着客户,但他不会藏着掖着。“他的技术很过硬,但最难得的是,他是诚实的人。有些人管结婚不包生孩子,包凡不是这样的人,他觉得这单生意合作会损害客户长期利益,他不会做。”俞渝说。
58同城与赶集网谈判胶着的时候,58同城董事长兼CEO姚劲波给包凡发微信,问他意见。包凡回,“别干了”。但姚劲波没听。“我是真的劝他别干了,当时的条件对老姚来说太苛刻。但他以为我是激将法,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他决心一干到底。”包凡调侃姚劲波,“以后都得这么对付他”。
劝人散的事,包凡干过不只这一次。他回忆,当年奇虎360要买搜狗,他在最后一分钟劝老周(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别干了,老周听了。“当时整合的风险太大,而且抗拒性很强,万一整合不成功,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包凡说。
正如在核心价值观“善良正直(Goodness)”中表述的:“过去十几年,我们坚守自己的道德指南针,只赚该赚的钱,绝不作恶。”
在公司里,包凡追求那种哥们儿、兄弟的感觉:
“我希望我的成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而是一群人的成功,我希望跟我一起混的这帮兄弟姐妹在业内是最优秀的,房子是最大的,车子是最好的,小孩可以去最好的学校,这样我就很有面子。”
利他之心其实是眼界和格局的体现,当一个人足够大气的时候,自然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靠拢。彼此都有利他之心,自然是共同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