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十年八年的经验,谈什么管理
包子堂 办公行政 2023-03-16 10:20:44 · 热度999

管理学教育的反思》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概念来、概念去,而是向读者展示“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这本书中的很多事情都是我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切身的感受。

管理是项艰苦卓绝的工作

有人说管理是个常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更倾向于西蒙的说法,管理学的原则是简单的,就像基督的教义一样是简单的。管理学的理念和教义,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真理。

不言而喻,也就是说,是不言自明的。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复杂的,每个人应该是认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明茨伯格说了,管理学的教义,如同道德学。讲管理学似乎就在讲道德学。这话不算为过。

如果我们不在道德高地上,去统一大家的思想,我们就没有别的办法,可以统一大家的思想。要想统一大家的思想,必须占据道德高地。离开了道德高地,我们是无法统一大家思想的。精英们知道这一点,老板们也知道这一点。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再傻的老板他也会装模作样,再傻的精英也会制作心灵鸡汤。否则在这世道怎么混呢?

有了这些,这世界是不是会变得更好呢?不尽然,企业及其管理世界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不说别的,就说管理学的大学殿堂,自己的管理,一塌糊涂。就像有人说的,大学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个塔,一个湖,一个图书馆,简称“一塌糊涂”。 

把管理学变成管理,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不能说管理是个常识。最贴切的还应该是德鲁克说的,管理是一项实践。这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个体了,而成了个性。每一个人都有人格,都有自由意志,都会出吐槽,都会翻白眼。 

那你每天就得在这一群人当中练,只有练就真功夫,才能成为他们的经理人。光记住几条格言,有啥用啊。这些人要吃要喝要有未来,你有办法吗?整天给他们灌心灵鸡汤,有啥用,听一回就够了。

你必须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会他们怎么协同起来做事,提高效率,循序渐进,走出一个大模样来。当今中国产业界,有几个走出了大模样?有几个有意识的走出了大模样?管理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只有经过十年八年的历练,才有胜算干成一番事业。

当今中国有几个诸葛亮?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绝大部分胜者,剩者为王,几乎都是事后诸葛亮。夜深人静,在没有观众的情况下,抽自己的嘴巴,庆幸自己能有今天,祖上积德了,也未尝可知。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看不见的还有那些败者。 

制造心灵鸡汤,把自己灌醉再灌醉别人,这有什么意义呢?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比较,差距在企业家,在企业家的理论素养,抽象思考能力,以及用心去做事情的精神。

真正的企业家是干出来的,三思而后行,百折不回头,横下一条心,干出点模样来。并且是被逼无奈,上了这船根本没有下来的可能性。架不住,天天思考,天天琢磨。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没有经验到经验丰富,炉火纯青。可以说步步惊心,步步艰难。

这些人根本谈不上高明,也谈不上聪明和智慧,就是一个普通人,混在人群中不能区分出来的普通人。企业是普通人干的事,天才不会为企业所用,也用不着进入企业。这不是我说的,这德鲁克说的。企业的成功,与企业家的用心程度相关,与运气相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道酬勤。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中的人士,你有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能力,并且,十年八年的在操盘,看你自己的那盘棋,守护着自己企业,即便做不成大事,也不可能做不成事。养活你自己,养活员工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能否做成大模样,那真得靠祖上积德,让你撞上大运了。

没有十年八年,你要想学会操盘,谈何容易,靠常识根本不行。操盘,企业的操盘手或CEO,靠的是能力、本事、技能和技巧,靠的是行家里手。这些都必须在事上练,必须阅人无数,与无数人打过交道之后才能获得。 

这里有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你必须要有理论功底,有抽象思维能力,并善于总结提炼自己的经验,形成企业自己的理论,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叫做事业理论。没理论,太可怕了。只有常识,也太可怕了。

鸟哥笔记学院全新上线
包子堂
0
0